藥業新聞
大量陸牌醫材入台 限縮台灣醫療 醫籲小心劣幣逐良幣
2022/08/27

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醫材產業結構與供需樣態的發展,大量有成本優勢的陸牌醫材進口入台灣,不少人憂心在健保年給付總額有限的狀況下,對台灣醫療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澄清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認為,政府過度緊縮價格造成醫材廠商退出,恐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根據工研院2021年《醫療器材展業年鑑》調查,台灣每年自中國進口醫材的進口值,短短2年內就成長近3成。看似自由競爭的醫材市場,因健保進價是固定價格,在價量調查制度下,對陸牌醫材相當有利,恐導致歐美品牌退出台灣市場,長期下來不利台灣醫療環境發展。

健保價量調查制度雖立意良善,但根據市調公司波仕特「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有高達9成民眾對陸牌醫材沒信心,近8成民眾擔心因制度,將降低使用健保補助醫材的品質保障,造成未來能選擇的醫材品牌受限。

杜承哲表示,政府雖然開始鼓勵台灣醫材開發,責成TFDA輔導,但對於已經具成本優勢的中國醫材,在本土廠商站穩腳跟前就引進,在供應鏈價格優勢下,可能優秀廠商開發的醫材成本,已經超過健保願意給付的成本,最後廠商無法生存。

他認為,以醫生角度來說,安全、好用、便宜當然是最佳醫材的選擇,但因價量調查而使給付額度過度降低,可能會犧牲民眾醫療品質。杜醫師舉例,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曾指出,人工關節等植入物的開發,歐美已經到台灣現行使用醫材的後兩三代了,但為何台灣還停留在使用較早期的產品?因為新開發的產品成本較高,而健保願意採購的價位太低,導致歐美廠商對台灣市場興趣不高,即便不引進新產品也不在意。

杜醫師表示,政府可以不要過度限縮健保及自費價格,避免歐美廠商拒絕台灣,同時也鼓勵台灣自主開發,避免受制於人,讓醫界和患者可以自己選擇想使用的醫材,避免台灣跟國外用的醫材越來越脫節,想用品質較佳的醫材,只能到國外去或專案進口,可能價格翻高好幾倍,吃虧的還是患者。

【2022-08-25 /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