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藥價改革: 首發新藥定義 健保署研議擴大
2023/11/23

健保署最快年底預告二代健保開辦以來最大規模藥價改革,除了替老藥瘦身,亦研議擴大首發新藥藥價優惠,國內藥廠協助製造新藥、台灣自行研發新藥、國際上市許可二年內藥品、製造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五年但台灣仍屬新成分等四類藥品,可享藥價優惠,盼能提升國內藥廠製藥能力,解決國內缺藥問題。

 

健保收載新藥速度慢,國人又愛用原廠藥,國內藥廠幾乎只能製造學名藥,以微薄利益維生,幾乎不具備研發新藥或是製造新藥的能力。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封鎖」物資,也讓藥品流通受到嚴重阻礙,全球缺藥潮,讓台灣不得不正視需具備「國產國藥」的能力。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說,給予在台製造藥物優惠藥價,能解缺藥危機,提升國內的製藥量能,台灣就不必受制於國際供應鏈排序,當國人有需求時,能夠及時因應。

 

健保署擬擴大台灣首發新藥定義,未來國內製造新藥,即使先在國外上市,只要二年內回台上市,也能比照在台首發新藥給予藥價優惠;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五年,但屬國內新成分的在台製造新藥,亦比照首發新藥核予藥價。另,鼓勵國內藥廠製造學名藥,前二張取得剛過專利期藥物的學名藥證,核價可比原廠高出一成。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表示,藥價優惠鼓勵國內藥廠立意良善,但不宜「鼓勵過頭」,台灣藥品研發能力差,新藥多為國外原廠研發,台廠能做多以學名藥為主,若學名藥支付藥價高於原廠藥,墊高國內藥價,在總額制度下,恐會稀釋其餘醫療服務點值,政府應以公務預算獎勵藥廠,別占用健保資源。

 

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說,台灣藥業需被支持,但使用學名藥本意是降低藥價負擔,若核給高於原廠藥的藥價,與目的有違。政府輔助產業發展應以其他預算支持,已經緊繃的健保財務,新藥、生物相似藥、學名藥都要納保,未來健保財務恐難承擔。

【2023-11-19 /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