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全球原物料短缺,通膨及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恐將引爆30年最大缺藥潮。八大藥業建議,調整採購藥品有效期限,從原先的一年,縮短為5至8個月以上;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希望以病人為核心思考,只要在效期內都可以使用,至於廠商和醫院間的契約,食藥署予以尊重。
台北市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等八大藥業自去年10月起,陸續發函至公立醫院聯標院所,建議審酌修訂113至114年藥品集中採購共同供應契約內容。
日前有藥界代表提出,將各大聯標藥品的入庫效期,從「8個月降至5個月」,讓廠商加大庫存量,因應物流或原料短缺時有足夠貨源供應,解決藥品供應不穩定,並取消因效期不足造成的高額罰款,因業界供應的藥品都通過PIC/S GMP規範,「理論上到最後一天都是有效的」,同時藥品未到期的前3個月,廠商也願意更換更長效期的產品,對醫院來講毫無損失。
從2023年到2025年,藥物短缺影響民眾健康,尤其是生理食鹽水、點滴注射液全台大缺貨,嚴重程度甚於缺蛋,如降血壓藥「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112年健保申報數量約1237萬粒、占市場67%;抗憂鬱藥「百憂解」112年健保申報數量約292萬顆、占市場15.3%。這兩款藥去年11月陸續退出台灣市場,第一線藥師認為即使有替代藥品,仍會出現缺貨潮。
一名不具名的製藥業人士指出,希望市立醫院、軍醫院、部立醫院等公立醫院,都可以做這樣的調整,因為藥品效期多半都只有2年,扣掉生產後的化驗等時程,可能只剩1年多,就可能因為效期過短而被拒收,進而造成缺貨。
官方立場考量的,基本上是慢性連續處方箋的問題,但理論上效期5個月的藥品,而一般慢箋的效期約3個月,仍在效期內,過去軍醫院的收購效期為1年,現在也縮短為8個月了,藥界仍希望持續縮短。
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廠商和醫院間的契約,食藥署不能過問,但希望以病人為核心思考,「事緩則圓,把立場溝通清楚,覺得問題都不大」;食藥署管的是「藥」,效期內都可以使用,除非儲藏環境很差,但多數環境應該都不會造成疑慮。
【2025-03-26 /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