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結果已出爐,核定成長率達5.5%,健保總額也高達9,883.35億元,而其中新醫療科技預算為78.583億元,較前一年減少1.857億元,健保總額佔比從0.86%下降至0.79%,不增反減。國際新藥研發日新月異,加上超高齡社會到來,高齡與腎臟病等慢性病人口增加,病友團體憂心,健保新藥預算衰退,可能影響病患用藥權益,除了導致用藥中斷、用藥條件更嚴格,藥品適應症的擴增也將大受影響。
台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舉辦系列演講,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榮譽教授江東亮指出,全民健保的挑戰之一在於「錢永遠不夠用」,而背後三大決定因素包括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展與社會期待。
江東亮分析,全民健保政策目的是在保障全民就醫權益,同時也要兼顧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效率,健保實施後,國民平均壽命雖然沒有急遽增加,卻讓「醫療可避免死亡率」持續下降,從89年到114年,國人「一般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從7.8歲縮減到7.4歲。
他表示。台灣健康平均餘命和日本相似,兩者差距雖然輸給日、韓、瑞典,但與加拿大、荷蘭、德國相差無幾,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健康平均餘命最低,由此可知,民眾擁有就醫、用藥權益保障是何等重要。
在民眾就醫、用藥權益中,新藥運用往往可為病患帶來更多翻轉生活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本身也是透析(俗稱洗腎)病患,她分析,新藥的使用與可近性,對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族群至關重要,隨新藥引進,不僅病情能有效控制,副作用也可能比較少,對提升生活品質很有幫助。
吳鴻來指出,有些疾病難以逆轉或很難根治,延緩疾病進程刻不容緩。若未能穩定控制,病人的生活將受嚴重衝擊,甚至可能危及生病,像紅斑性狼瘡就是其一。
以非癌症、非罕病新藥給付經費來說,含括慢性腎臟病、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等三高疾病等,疾病範圍廣大,且病患人數眾多,這些疾病的新藥與新適應症預算來自健保總額協商中的「新醫療科技」、「藥品及特材給付規定改變」(俗稱新藥擴增給付範圍)項目與近年新增的「暫時性支付」專款。
「新醫療科技預算的成長率,應與健保總額成長率同步!」吳鴻來指出,雖然理解健保預算資源有限,且受到嚴格管控,特別是價格較高的藥物,條件更常受到限縮,但「新醫療科技」預算須穩定成長,至少要與整體健保總額的成長率相同,病患的用藥、治療權益才能受到保障。
近年來,吳鴻來也觀察發現,俗稱新藥擴增給付範圍預算有明顯成長趨勢,從108年的3億增加到114年大約20億,成長幅度比新醫療科技預算更高,顯示重要性日益上升。
不過,吳鴻來也提醒,對於新藥,健保給付條件往往設定非常多的限制,即使藥物納入健保,也非所有「有需要的病人」都可獲得給付,舉例來說,像有些藥物給付規定侷限於必須擁有「重大傷病卡」,病患需符合嚴格診斷條件,且需花許多時間經過多項檢查與多位醫師診斷,才能獲得重大傷病卡,導致根據國際醫療指引可用藥的部分病患,僅因未取得重大傷病卡資格而無法獲得健保給付用藥,病人的經濟負擔大為增加。
吳鴻來指出,目前健保評估新藥是否納入給付,通常以最直接的藥品費用、病患人數為參考標準,而忽略了其他間接成本,因此建議,應將更全面的成本納入考量,像新藥能有效控制病情,進而減少病患住院、頻繁就醫費用,或使用急診資源的頻率也會降低,這些綜合效益計算下來,更能撙節整體醫療支出。
【2025-10-17 /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