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差額負擔與品牌學名藥政策 有助台灣藥業與供應鏈健全發展
2025/11/10
近來「藥品差額負擔」再度成為焦點。衛福部長石崇良擔憂制度不利學名藥發展,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則主張修法完善制度,業界如康照洲與黃金舜則認為差額負擔有助產官民三贏。
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建議包括:一、制度應加強宣導,避免誤解為醫療階級化;二、醫院須至少提供一項不需差額的藥品;三、資訊透明以確保醫病對等;四、先行試辦並持續檢討。
仍待釐清的議題有:進價與給付價機制、差額上限、適用品項及分組方式等。制度核心並非區分原廠或學名藥,而在於品牌價值選擇,國內品牌學名藥亦可納入差額負擔。國際經驗顯示,民眾會依療效與負擔能力自主選擇。導入市場機制可促進醫病共享決策與品牌競爭,達成醫療可近性、選擇權與健保永續的平衡。
然現行三同制度與價格競爭使學名藥缺乏利潤,削弱供應韌性。未來應鼓勵外銷與品牌化發展,強化國產製藥競爭力。整體而言,差額負擔與學名藥國際化並行,有助台灣藥業長期健全發展。
【2025-11-4/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