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藥」全球大問題 專家:藥價政策兩難
2025/11/17
近期缺藥問題再度受到關注。食藥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已有47項藥品規劃退出市場,雖多具替代品,但仍引發供應疑慮。衛福部強調,藥事法修法後將可授權食藥署進行統一控貨,以避免市場失衡。專家指出,缺藥並非台灣獨有,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主因包含生產成本上升、原料藥高度集中於中印、疫情及地緣政治因素導致運輸與能源成本增加,以及藥價過低使廠商缺乏利潤與供應誘因。
藥價政策也呈現兩難。新藥因研發成本高、審查耗時、專利保護期有限,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回收投資,因此價格偏高;台灣現行定價以國際藥價比例法及療程劑量比較法為主,確保藥價不脫離國際水準。專利期過後,學名藥進入市場能有效降低藥價,但若價格壓得過低,將影響廠商持續生產的意願,反而加劇缺藥風險。
近來討論的「差額負擔制度」被視為可能緩解供應問題的方向。該制度允許病人在健保給付標準之上,自行負擔額外藥價差額,讓品牌藥能維持合理利潤而不退出市場,同時保留病人選擇權。但制度若設計不當,恐影響弱勢族群用藥公平,因此需搭配完善資訊揭露與補助機制。專家呼籲,台灣需強化供應預警、建立適當安全庫存,並審慎導入差額負擔制度,以兼顧公平與供應誘因。
【2025-11-12/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