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對不起,藥效不再是優先考量
2015/07/27

台灣製藥公會理事陳誼芬清楚記得,多年前她任職國外藥廠時,有次到醫院議價,才剛坐下還沒開口,就遭長桌另一端的醫院主管嗆聲,「沒有一五%的折扣,不用談!」


坐在她身旁的醫療部門主管,同樣是醫師出身,聽了整張臉漲紅,因為他手中握有的籌碼,只有公司默許的五%折扣空間...。


醫術變算術。醫院給病人吃什麼藥,除了考量療效、安全外,許多時候也可能是利益優先、精打細算的結果。


算計1 價差夠大,才進藥


以藥養醫——也就是靠「藥價差」養醫院,竟然已經是台灣醫界生存的重要命脈,大大影響你我能在各家醫院領到什麼藥。


為什麼有藥價差?簡單來說,就是醫院跟藥廠買藥有個支付價,而醫院向健保申報給付,有個健保價,當這家醫院對某藥品的支付價,與健保給付之間的金額差愈多,醫院就愈賺。


醫界人士分析,目前各醫院的健保申報費用,平均會被健保署核刪一○%~一五%左右,也就是明明付出了一百元的成本,最後卻只能拿回九十元~八十五元,醫院不願虧本,自然想從藥廠這邊盡量多要折扣,補回本業的缺損。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更估計,醫院向原廠藥要的折扣從二五%起跳,台廠可高達五○%,等於要求「買一送一」。


一位藥廠主管曾當面被某醫院明白告知,醫院的利潤主要來自美食街、停車場,還有藥品,「所以,醫院絕不會放棄藥的這一塊!」這位主管轉述。
因為追求藥價差,「有些好藥因為獨一無二,不願降價,醫院就選擇不進藥,」一家醫學中心主任級醫師說。


他就看過有些高階的抗生素,因為單價貴,醫院不進藥,主治醫師為救病人,急得如熱鍋螞蟻,但醫院採購部門卻不點頭,反而叫醫生想辦法把感染的病人轉到其他醫院。


「這樣不就增加擴散院內感染的機率?」這位主任批評。


算計2 夠不夠便宜?


各家醫院是否與健保簽小總額(編按:即醫院個別總額,屬健保給予個別醫院的支付目標制,俗稱醫院小總額),也會影響藥品的採購。


如果醫院已有小總額,每年能得到的健保給付有既定上限,自然會盡量採購較便宜的藥,限縮藥費支出,把成長空間留給其他較不能控制的醫療服務支出,例如,開刀量、檢查量等,才不致醫生開愈多手術,醫院賠愈多。


一位心臟科教授就以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房顫動的病人為例。過去標準的治療做法是,使用抗凝血劑華法林來通血路、預防血栓引發中風。但病人用藥後必須經常抽血,監測藥物的血中濃度,避免發生劑量太低,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抑或是劑量太高,造成異常出血等副作用。


目前,健保有給付副作用較少的新藥普栓達,但一顆要價五十元。一個病人一天吃兩顆,藥價一百元,一個月就要三千元。


相較於華法林,一天吃一顆只要三.六元,一個月才花一○八元,相差近二十八倍。


所以,對於參加小總額的醫院來說,與其在乎病人的副作用,不如更實際考量醫院的口袋夠不夠深。「開便宜的藥,醫院的藥費支出少,才可能賺得比較多,」這位教授指出。


當醫院拿著算盤啪啪啪地敲打時,無從選擇的病人更弱勢了,甚至逐漸浮現領藥人球,特別是癌症患者。


一家大型財團法人醫院的藥材管理幕僚指出,藥廠給醫院的癌症用藥價差大約只有三%,加上癌症用藥貴,佔的藥費額度大,一些醫院嫌沒有利潤,就選擇不進藥,叫病人到其他醫院領藥。


「醫院如果挑選病人,病人不就變成人球?」這位行政人員感嘆。


算計3 限制醫師用藥


有的醫院採取更激烈的手段,針對醫師設立「個人總額」,管制每個醫師開藥的額度。


一旦醫師在一個季度用完額度,幸運一點的,靠跟科部主管「調頭寸」來幫病人開藥;但更常發生的是,得限診限號、被迫休假。


也有的醫師乾脆減少開昂貴的癌症藥,避免自己的額度用光,改叫病人到外院拿藥。


「病人都逆來順受,」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感嘆,他的門診不時出現,特地從其他醫院跑來開藥的癌症病人。他一開始有點惶恐,但基於醫師救人的天職,盡量來者不拒。


但三不五時,醫院行政管理單位會拿著報表上他開的平均藥價給他看,無形中也讓他很有壓力。


當醫術變算術,一環一環算下去,「(治療病人)就變成很悲哀的事!」一位行醫近三十年的醫師如此感嘆。

 

【2015-07-21 / 天下雜誌577期 / 作者:黃惠鈴/謝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