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有藥卻買不起 盼增加癌藥給付
2017/05/17

記者黃安琪/專題報導

台灣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103年新增癌患破10萬人,但病人等待健保新藥平均需2年52天,又因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藥費昂貴,病人遲等不到救命藥。癌症希望基金會昨天提出「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籲增加健保財源,讓輕症藥物退場、增加癌藥給付,或採共同負擔及創新商業保險規畫等,讓癌症治療無後顧之憂。

 

當親愛的家人罹患癌症,沒有人希望明明有藥可用,卻因為經濟因素而黯然放棄,但健保總額大餅有限,新藥很難納入給付。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議,在健保總額限制下,可考慮讓感冒、腸胃等輕症治療藥物退場,估計每年可節省200億元;另外,重症治癌藥物或可採取共同負擔制度、重新規畫商業醫療保單內容,以符合當前治癌趨勢。

 

根據統計,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比率僅55%,癌症新藥更只有49%。癌症希望基金會昨天公布2017「新藥納健保」民調結果,發現4成5民眾不願自費使用新藥,其中65%礙於經濟負擔;卻有67%的民眾,願意每月多繳50元健保費,也有56%民眾贊成提高門診藥費部分負擔上限,讓健保納入新藥。

 

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主席陳昭姿說,抗癌藥物比起非癌藥,納入給付平均時間多出近一年,因研發經費及藥價高,每次健保藥物共擬會議中,都會討論到藥物成本效益,為讓每名患者在良好生活品質下多活一年,推估至少多出140到200萬元,對健保財務衝擊大。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昨天表示,健保給付包山包海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3.2%,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7至8%及美國14至15%,建議提升保費,每月只要省下一杯飲品,就可多50元共同承擔風險。

 

王正旭說,重症與高價用藥,可讓健保與病人依比率負擔,鄰近的日韓藥品自付額即為30%,而病人負擔金額可設定上限,避免高昂費用阻礙治療。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表示,她個人也認為健保應該「保大不保小」,健保不應該再給付感冒藥,但社會大眾對此仍未達成共識,必須從長計議。不過,共同負擔癌症藥費,由患者家屬自付一定比率費用,是可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