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地區醫院消失 醫改會:快改革健保支付標準
2017/08/20

記者劉嘉韻/台北報導

健保開辦20年,地區醫院減少三成六。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劉亞明以健保大數據分析醫院退場原因,發現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加速醫療機構兩極化發展,尤其以南部縣市的地區醫院退場率較高。醫改會呼籲,盡速改革健保支付標準,健全家醫制度,才能讓分級醫療更完善。

劉亞明發現,2002年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度前,偏鄉縣市的醫院退出率較高,但後來是都會區醫院退出率較高,顯示都會區經營成本與競爭,在總額制度實施後成為醫院退場主因;另在總額體制下,同一地區門診與住院診次成長愈多,平均每次得到的給付愈少,醫院因不敷成本,愈容易退出市場。

健保支付差異也是造成國內醫院兩極化原因,劉亞明指出,治療同一種疾病或同一種手術,層級越高醫院所獲給付愈多,造成「同工不同酬」問題。例如,進行無合併症闌尾炎手術,地區醫院所獲支付比醫學中心少了近2,000元,單純剖腹產則少了1,700多元。

劉亞明指出,今年實施分級醫療部分負擔差異前,到大、小醫院就醫付費差距不大,民眾不論病情輕重,會優先選擇設備較好的大型醫院,助長醫院大者恆大趨勢,小型醫院除非轉型成功,否則只有關門、退出健保特約,或是改為診所。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健保支付現況存在「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弊端,例如醫學中心、地區醫院看同一種病卻有支付差異,以及醫學中心看感冒跟複雜心臟病的診察費都相同,使醫學中心門診量、輕症量都高,若回歸分級醫療,這些輕症、門診病人都應分流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診。

【2017-08-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