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高醫大台北論壇/調整法規 迎接精準醫療時代
2017/10/01

記者劉嘉韻張益華報導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5年宣布「精準醫療」計畫,各國政府、研究單位都積極朝此方向發展。台灣不落人後,除建立基因資料庫,也研擬調整法規跟上醫療科技腳步,讓研究、實驗室、藥品、儀器等,都能夠彈性提供個人化用途,期盼在不久未來,個人化醫療模式能精準為民眾健康把關。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天指出,人口老化、多重慢性疾病患者增加,醫療需求逐日提升,導入新型智慧醫療,才能擴大健康照護效能,讓照護品質更好。學界預期二、三年後,智慧機器人、大數據與物聯網所打造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將大幅改變照護模式,現在醫療以醫院為基地診斷、治療疾病,日後將出現居家遠距、個人化精準醫療對策,追求的不僅僅是把病治好,而是追求健康。

 

石崇良說,因應個人化醫療發展,將有更多分子檢驗室成立,衛福部已研擬調整法規,例如過去儀器在上市之後進行查驗登記才能使用;針對再生醫療、細胞治療,過去只有藥品跟產品管理,法規也須針對不具商業性質的個人化醫療法,規範其執行的人員、資格、場所、條件等規範。

 

產品方面,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公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鬆綁新藥上市規定,細胞、基因治療產品將設暫時核准制,可有條件先讓患者治療。食藥署長吳秀梅說,個人化的精準醫療雖可能提高藥物研發成本,但是能事前預防、罹患疾病後對症下藥,提高治療成功率,相形之下能夠大幅節省醫療成本。

 

除了預防、診療,照顧層面也是精準醫療一環,例如透過穿戴式裝置監控健康。曾與政府合作執行遠距照護服務計畫的克魯斯健康科技,是全台第一家遠距照顧服務業者。該公司董事長賴博雄表示,目前採取每天24小時、每周7天的遠距服務,由護理師輪班服務追蹤並蒐集生理數據,並進行分析與建議,若出現異常就能夠協助就醫。

 

精準醫療也需以人為考量,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秘書江宏哲表示,戰後嬰兒潮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高,但慢性疾病機率增加、失能時間拉長,自覺健康情形較差,因此延伸而出的食衣住行以及醫療保健產業,都應該與這個族群為中心,兼顧他們的自主性。

 

【2017-09-24/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