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ne Rickards
台灣廣受歡迎的全民健保計畫暫時仍有結餘。不過由於成本上揚和人口快速老化,健保資金可能會在兩年內用罄,除非政府調漲保費和推動其他改革。
台灣的全民健保目前入不敷出。在過去兩年中,健保支出大於收入,只能仰賴安全準備基金維持運作。
然而健保安全準備基金正逐漸枯竭。專家表示,該基金將在明年或後年用罄,屆時政府將別無選擇,只能採取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調漲保費一途。甚至可能須進行更廣泛且根本的改革。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該署目前將重心改為透過利用雲端運算和其他過去數年內所採用的先進科技,改善健保的管理效率。這些系統有助於減少浪費,例如病患在兩家醫院接受同一項昂貴醫療檢測時會發出警訊,或揪出疑似醫師不實詐領健保費個案等。
全民健保的「單一支付制度」結構有助於透過買方壟斷力量,亦即僅有一位買主的市況,讓健康照護開支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健保署每年都會核定健保總額預算(今年為7,140億台幣),然後利用其對特約供應業者(包含台灣93%的醫療院所,以及藥房、藥商和醫療器材製造商)的強大市場影響力,在制定藥品和醫療器材價格、醫療服務費時扮演核心角色,讓開支維持在預算範圍內。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我們控制總額預算,因此政府輕而易舉就能為所有台灣民眾提供(合理價格的)醫療照護。」
全民健保制度另一個存有爭議的層面,在於它對藥價的衝擊,特別是新藥與創新藥品的價格。因為全民健保採單一支付者制度,台灣藥價給付水準往往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醫院則經常會要求藥廠提供折扣。
5年前,中央健康保險署推出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為每年處方藥的支出訂定目標。如果實際支出超過年度目標,次年便會自動展開降低藥價的程序。
近數年來,藥品製造商一直警告說,偏低的價格會讓他們不想在台灣推出新藥或創新產品。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學會祕書長林慧芳說,給付價格偏低的另一個影響,是新藥在台灣推出的時間往往落後特定其他市場很久。藥廠希望避免接受台灣偏低的藥價,以免其他更大的市場可能拿來做為在當地訂價的參考依據。
如上所述,中央健康保險署訂定的藥品給付價格,往往不是醫院購買藥品的代價,而這是個使問題複雜化的因素。醫院一般會堅持藥廠提供折扣,而且已習慣採購藥品價格低於健保給付價格的現象,並視當中的價差為醫院的收入來源。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說,最終要強化全民健保的財務,可能必須推動第3代的健保改革,但「目前對於3代健保制度尚無正式討論」。
但他預測,從全民健保在1995年開辦以來只調漲過兩次的健保保費,很可能會在兩年後調漲。他說:「如果我們無法控制這個狀況,調漲保費就是下個步驟。」他同時淡化健保服務縮水的可能性,但點出可能有更多藥品需要部分或全部自費。
【2019-05-16 / 台北市美國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