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癌症免疫新藥 健保擴大給付範圍
2020/03/08

我國去年4月將癌症免疫新藥納入健保給付,迄今超過1500名癌友受惠,這也是近年來令民眾最有感的健保措施。健保署昨天宣布,將擴大給付範圍,療效不錯(PR/CR)者可續用一年,穩定(SD)患者可再用藥12周,不必中途下車。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已快滿一年,原本規定每名患者最多只能用藥一年,如為穩定(SD)程度患者,則只能再用藥四個星期,日前「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擴大給付範圍。

另外,專家分析癌症免疫療法台灣臨床用藥成效,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的整體有效率(PR/CR)為24%,穩定(SD)者則為6%,其餘七成則屬於無效,其中胃癌、肝細胞癌的反應率最差,分別不到一成及兩成。

為求財務風險分擔,健保署與藥廠針對這兩種癌別協議還款,蔡淑鈴說,從健保財務風險角度來看,藥廠應多承擔一些藥費,如果九成晚期胃癌病友用了無效,不應全由健保買單,希望藥廠能多分擔。

對於健保署與藥廠協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健保署長李伯璋曾提出類似概念,「西瓜甜才付錢」,以「療效為基礎」的風險分擔,才能將有限健保資源用在真正治療效果的病人身上。

只要符合適應症,患者直接使用免疫療法,歷經三至四個療程(約三個月),如腫瘤反應率不佳,就由藥廠吸收藥費。要是具有療效,再由健保接手,開始給付,這樣可精準地篩選出有效病人,節省健保支出。

另外,蔡麗娟也為眾多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友請命,希望健保適度放寬申請標準,回歸醫學,不要只限於生物標記(PD-L1)檢測表現量超過50%,才能夠跨進申請門檻。因為臨床顯示,雖然有些患者表現量偏低,接受治療後,仍有不錯療效。

對此,蔡淑鈴表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友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有效率達三成,是否放寬生物標記檢測,在專家會議上也引起熱烈討論,因本土臨床實證資料仍不足,專家建議再追蹤觀察一年。

【2020-03-03 /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