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新聞
生醫產業兩個新趨勢
2020/03/29

本文由晟德藥廠董事長林榮錦口述

新冠肺炎疫情從東方燒到西方,這一次疫情延燒,台灣防疫措施超前部署,獲得全球的肯定,由於疫情影響,我觀察到台灣生醫產業的兩個新趨勢,其一、智慧醫療的時代可能提前來到,包括智慧藥局、智慧醫院將加速成型,其次、藥廠也可能面臨新一波整併潮。

新冠疫情影響下,到醫院的人變少了,部分醫院也開始下達「探病禁令」,呼籲群眾沒事不要進出醫院,但看病的需求仍在,該怎麼做?另外,大家可能發現,因為口罩發放、民眾搶購防疫物資,加上慢性病患者取藥的需求,讓藥局的生意變好了,但藥師人力卻難以負荷。這都推進大數據應用和「人工智慧」(AI)搶進生醫產業的速度。

人工智慧進入醫療領域已經不是新聞,美國、中國大陸都已經有遠距看診的服務,人工智慧判讀醫療數據、影像也成為利器。新冠疫情讓群眾看病、探病變困難,醫師、護理師甚至藥師的負荷加重,AI將成為最關鍵的解決方案,也將加速進行,台灣正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從看病效率來說,以影像判讀為例,過去醫師針對染色體的異常判讀需要數小時,但AI只要0.5秒,未來,醫師只要確認後簽字即可,換言之,在AI的協助下醫師收入不會變少,但看病的效率卻提升了,只要健保支持這樣的看診趨勢,醫院也會從善如流,也會大幅降低健保的支出。

若真的要去醫院,AI也可以快速協助患者分流。譬如將來若有人因為感冒去醫院掛號,在智慧醫療設備的協助下,醫院門口就可以快速量體溫、生理指數,而AI進行判讀後,即可快速確認這個患者是否需要看醫師,將患者分流,不需要看醫師者,可能找藥師拿兩顆普拿疼就回家了。如此一來,小病患者既可以享受妥善的醫療服務,也可以將醫院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從藥局來看,近年由於台灣的健康意識抬頭、健康經濟學崛起,小病逐漸變少了,再加上慢性病處方箋到藥局取藥很方便,醫院對藥物的採購型態也可能會改變,這也是連鎖藥局的機會所在。

台灣的連鎖藥局有兩個特色,一個是規模還小,相對美國而言,差太多了;另外,專營的不是藥品,大宗收入還是基礎醫材、保健品與母嬰用品。有了新冠肺炎的刺激,讓醫藥版圖加速變動,未來醫院與藥局的合作將更多,雙方可以互利共生,共享藥物經濟學、健康經濟學帶來的利基。

再看藥廠,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我就預言台灣藥廠會有第一階段的整併,十幾年來,台灣藥廠從500多家縮減到僅剩下百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藥廠募資更難了,經濟規模不夠大的小型藥廠將會陸續退出市場。如要避免這樣的態勢,我認為與中大型藥廠整併是唯一的機會。

過去台灣製藥業競爭不高,大家都過得不錯,但如今藥業版圖已經改變,低門檻的藥物價格只會愈殺愈低,再不改變只能等著被市場淘汰。

【2020-03-25 / 經濟日報】